食藥署:13種常見處方藥 6月起藥局就能購買

食藥署:13種常見處方藥 6月起藥局就能購買
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
滕西華認為,國人自我藥療概念貧乏,自認感冒進藥局,就直接要求買綜合感冒藥,坊間藥師也不會多詢問,沒有對症下藥反而是藥物浪費。

新聞整理 / 闕士淵

為避免醫療資源浪費,食品藥物管理署推動「自我藥療」計畫,2015年6月起,包含抗過敏、腸胃藥、類固醇等13種輕症藥物,無須醫師處方,民眾即可在藥師指示下自費購買。不過醫師與民間團體提醒,用藥還是要相當謹慎,以免吃出問題。

(相關報導:衛福部:897項分裝藥 明年一月起健保不給付

中時報導,食藥署估算,目前國內2萬6千多種藥品有許可證,需藥師輔導的指示藥為7,261種、成藥435種,其他都是處方藥。新開放13種成分後,預計增加約240種藥品可轉為指示藥,詳細名單尚待討論,藥廠可自行申請,不過一旦做為指示藥,健保將不再給付。

蘋果報導,食藥署組長劉麗玲指,這13種成分的處方藥,以小劑量、安全性高為前提,目前擬採處方藥、指示藥雙軌並行制,即同種成分的藥品,高劑量維持處方藥,低劑量擬改為指示藥,但須經過內部的專家諮議會取得共識,新制預定6月實施。

福報報導,台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沈采穎、張文靜均表示,指示藥並非沒有副作用,而是不適感較低;國人太依賴醫師,若小病可以到藥局向藥師諮詢、買藥自治,不但方便,還能避免醫療院所環境交叉感染,提升生活品質。

不過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認為,國人自我藥療概念貧乏,自認感冒進藥局,就直接要求買綜合感冒藥,坊間藥師也不會多詢問,沒有對症下藥反而是藥物浪費。食藥署應要求藥廠把藥品說明書(仿單)做得更細緻,讓民眾更能理解,才不會吃出問題。

聯合報導,萬芳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柏臣表示,食藥署稱13項處方藥「無不良副作用」,可能是因有醫師事先把關,才能降低藥物副作用,除非食藥署能拿出研究報告,證明藥物反應安全度高,不然就有圖利藥廠之嫌。

13種處方藥改為指示用藥清單:

  1. Aspirin(解熱鎮痛劑)
  2. Cetirizine(口服抗組織胺)
  3. Loratadine(口服抗組織胺)
  4. Fexofenadine(口服抗組織胺)
  5. Triamcinolone(類固醇口內膏)
  6. Benzydamine(非類固醇口腔噴劑)
  7. Omeprazole(口服胃腸劑)
  8. Pantoprazole(口服胃腸用藥)
  9. Clotrimazole(抗念珠菌感染陰道製劑)
  10. Miconazole(抗念珠菌感染陰道製劑)
  11. Traimcinolone(類固醇鼻噴液劑)
  12. Azelastine(抗過敏鼻噴液劑)
  13. Ketotifen(眼液劑)

13種輕症藥 6月起可到藥局買(中時)
13種常見處方藥 可在藥局購買(福報)
13種處方藥 最快6月可到藥局買(聯合)

如果您認同TNL的選文標準,歡迎在這裡推薦您認為「應該」要報導的新聞給我們。

Photo Credit: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