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京侵烏・觀點|由烏克蘭到香港 「自己國家自己救」!

在2014年的台灣是反服貿運動的口號;到2022年成為了烏克蘭人回應俄羅斯入侵的唯一選項。

自己國家自己救,不再是一個政治口號,而是人民以行動反擊入侵者的野心——不放棄,不屈服,戰鬥到底。

烏蘭克人十分明白俄羅斯普京的野心,2014年俄羅斯透過佔領克里米亞,並透過「公投」加入俄羅斯,成功合理化俄羅斯的軍事行動。自此之後,烏克蘭人不會幻想貪得無厭的侵略者會收手,只是等待時機一到,普京就會捲土重來。

普京不是一個蠢領袖,比起現時世上的大國領袖——被人恥笑「Sleepy Joe」(眼瞓祖)的拜登,或者似卡通角色維尼的習近平,他的確是翻生沙皇,他似乎因為要復辟俄羅斯大帝國或者蘇聯而來。一方面睇中拜登無用得把口,經濟制裁又如何?有情婦克里維諾吉赫(Svetlana Krivonogikh)幫手洗錢走法律罅,繼續買豪宅發大財!另一方面又借埋習近平過橋,起碼畀面去北京冬奧開幕儀式,又見埋習總扮拍晒膊頭,唔會調轉槍頭借機背後插普京一刀,果然符合中共自1921年建黨以來一直畀俄佬搵笨的宿命。假如安理會要教訓俄羅斯,中國又施展「投棄權票」當無事發生過。攪掂依兩件蠢材,加埋北約、德、法潛晒水,等同於為入侵行動打咗強心針。

在普京發動侵略前三天,更在克里姆林宮發表電視演說,重彈他去年7月長文《論俄羅斯人與烏克蘭人的歷史統一》的老調——「烏克蘭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個鄰國,更是我們歷史、文化與精神空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」,他甚至強調「現代烏克蘭完全是由俄羅斯創造出來的」。為咗合理化「自古以來烏克蘭是俄羅斯的領土一部分」的論述,更強調將「烏克蘭人是俄羅斯人的親人、朋友、鄰居與同事,他們流着相同的血、來自同一個家庭」。普京還宣稱「現代烏克蘭完全是由俄羅斯,更精確地說,是由布爾什維克的共產俄國所創造出來的,只是列寧及其支持者的手段太過粗暴,才會讓俄羅斯的歷史疆域出現分裂」,讓數百萬俄羅斯人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生活在異域。

各位讀者,若果上述文字將俄羅斯換成中國;烏克蘭換成香港,係咪有一股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來?

此外,他更譴責烏克蘭推動「極端民族主義」、「納粹主義」、「恐俄症」,更要顯示出他出師有名。

放在香港的情景,對任何反對力量,隨意挪用「串謀煽惑」、「提倡港獨」、「鼓吹仇恨」,因國家安全,同樣出師有名。

以民族大義掩飾侵略與壓迫,以語言偽術美化暴政與謊言,烏克蘭與香港,是何等相似!

當然,烏克蘭的狀況比香港惡劣很多——國土被炸、人民逃難,同時士兵上前線作戰,不會因為俄烏的軍力實力懸殊而放棄。我在面書睇過其中一段短片,正是家屬撤離的時候,小女兒狂哭要與上前線的父親道別,父親忍不住眼淚幫小女兒戴上冷帽,最後吻別小女兒,不知何日再相見。這些生離死別的場面,更勾起昔日在赤鱲角機場與親人好友送別的回憶——走難的夢魘,總是揮之不去。

烏克蘭可以與侵略者一戰,無論最後結果如何,起碼面對敵人不需要再逃避、懼怕、閃閃縮縮、不再受惡勢力的威迫與恐嚇,直接與他迎戰。在國際外交平台上,更要在公開場合及記招盡情踢爆普京既賤格又仆街的侵略者行徑。在聯合國安理會就俄烏危機召開緊急會議的時候,烏克蘭代表基斯利茨亞(Sergiy Kyslytsya)要求俄方保證不會砲轟烏克蘭,否則就應放棄安理會輪值主席職位。除呼籲各國代表應盡一切努力制止這場戰爭,更即場指責俄方對烏克蘭人民發動侵略。結束發言前,他憤怒表示,「戰犯沒有煉獄,他們直接下地獄」!至於俄方仲死撐將侵略講到係「特殊軍事行動」,他透過記者的提問,直接爆seed踢爆成個講法根本係癡線:「你要我去解析某個人瘋狂荒謬的語義,他的總統(普京)違反《聯合國憲章》發動戰爭;他本人玩弄文字,然後你要我去解讀,這真的瘋了」!結果該段片在英國廣播公司中文YouTube頻道一天左右已經超過二十多萬人瀏覽,四千六百多個讚,留言中不乏對烏克蘭人的祝福。

我沒有水晶球,我不知道烏克蘭被再入侵的事的結果如何;但作為香港人,思考對抗暴政,烏克蘭人的經驗有否值得借鏡的地方?無論繼續關心局勢發展,又或者以不同的形式支援他們,讓我們發揮「德不孤,必有鄰」的精神。

香港文化政治獨立學者 黃偉國

By becoming a member, you'll instantly unlock access to 1,713 exclusive posts
49
Audio releases
2,177
Images
137
Videos
By becoming a member, you'll instantly unlock access to 1,713 exclusive posts
49
Audio releases
2,177
Images
137
Videos

追新聞 The Chaser

creating news, commentary and analysis

追新聞 The Chaser

creating news, commentary and analysis